天天觀天下!經濟觀察丨蹲點探訪:一個小鎮的耕地保護“經”
(相關資料圖)
茫溪河沿岸的水稻田。薛偉宏 攝
四川在線記者 王若曄
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,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存在,節約集約用地顯得尤為重要。近年來,四川嚴格落實“長牙齒”的耕地保護硬措施,守牢耕地保護紅線。
在最基層的鄉鎮,耕地保護工作是如何落實的?近日,在6月25日第33個全國土地日即將來臨之際,記者走進農業大縣樂山市井研縣王村鎮蹲點探訪。
村民正在采摘已成熟的玉米。薛偉宏 攝
守好地
“人防+技防”,構建四級巡田機制
6月15日,小雨淅淅瀝瀝,田里嫩綠的稻苗輕輕搖擺,連片的綠色像地毯鋪向遠方。羅柱銀穿著雨衣,在田間轉了兩圈。作為王村鎮磨池村的村級田長,巡田已成為習慣。村辦公室有本特殊的“賬本”,厚厚的幾十頁記錄了每次動態巡田的時間、地點以及主要內容。
“村里一般是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,我們村委會每周、每月都會梳理一次動態,發現動土立即上門詢問是否辦理相關手續、土地是否符合相關規定等。”說起田長工作,羅柱銀打開了話匣子,“村級田長要把住最前端的關口。耕地保護,功夫下在平時,平常村里開會或者入戶走訪,我們就要宣傳耕地保護。”
王村鎮鎮長、鎮級田長王永紅,則要面對“是要發展機會還是要守住良田”的選擇題。
地處四縣交界、有兩條國道經過的王村鎮,有規上工業企業5家,每天有超過8000輛貨車路過鎮上。“不少企業想來建廠,之前落戶的企業也有擴產需求。”王永紅說,縣里指導鎮上優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或者盤活低效閑置資產,嚴格執行各類土地使用標準,落實“占補平衡”“進出平衡”,堅決不流出耕地。
耕地保護責任自上而下壓緊壓實——省級層面足額帶位置下達耕地保護目標任務,層層簽訂耕地保護承諾書,并嚴格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考核。井研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“人防+技防”相結合的耕地保護監管體系基礎上,井研構建了縣、鎮、村、組四級巡田監管機制。今年,還設立了耕地保護土地違法線索舉報獎勵制度,給予舉報屬實的舉報者一定獎勵。
“針對群眾現有的用地需求,我們結合鎮村片區規劃工作,深入村組開展產業調查、現狀分析等工作,訪談農戶、業主,收集了解各方需求,在規劃中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集中連片、深度融合、集聚發展,安排一定建設用地指標,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。針對有用地需求的企業,引導其向產業園區集中。”該負責人介紹。
茫溪河沿岸的水稻田。 王若曄 攝
建好田
土地整治等措施,耕地量質提升
站在田埂上,望著眼前農田平坦開闊、茫溪河碧水環繞,喬幸福叉著腰微微笑著,“之前可想不到會跑到這里來種水稻。”
3個月前,接到電話邀約后,成都邛崍市的喬幸福立即動身前往王村鎮。喬幸福是種田的“老把式”,在邛崍種了20余年的水稻。在王村鎮鎮政府會議室,他看到其他5位來自成都、眉山等地的種糧大戶,他們一同受邀參加一場種糧招商會。
要流轉這片土地,每年種至少一季糧食是“硬門檻”。最終,喬幸福以600元每畝的流轉價格,承包了700余畝耕地。
價格不算便宜,但是喬幸福沒有多少猶豫,“這片全都改造為高標準農田,集中連片、配套齊全、宜機作業、灌溉方便。”
此前,井研縣針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塘養魚等違法行為進行整治,王村鎮目前已退塘400余畝。“茫溪河沿岸布局成為鎮上的糧油產業帶,34.72公里的產業環線只種糧食。”副鎮長代林說。
同時,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、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,讓耕地質量和耕地面積同步提升。
“去年全鎮耕地凈流入127畝,土地平整及改良1723畝。目前全鎮3萬余畝耕地中,2萬畝都已建成高標準農田。”代林說,“鎮上建立長效監管機制,完善流入耕地屬地管理制度,將地塊耕種責任落實到個人,并通過招商會的形式,為每塊農田選擇合適的種糧人,確保流入耕地長期耕作不撂荒。”
村民正在采摘已成熟的玉米。 薛偉宏 攝
種好糧
套種+復種等,力爭實現千斤糧萬元錢
行走在王村鎮田間,記者發現相鄰田地種植的作物大有不同。這邊,已經抽穗的玉米間套種的大豆掛滿翠綠飽滿的豆莢,對面地塊新種下的玉米才冒出小苗,而另一塊緊挨著的田里,小香蔥生機勃勃。
“這片玉米已經收來賣了,翻耕后部分種了第二季玉米,部分種了蔥。”井研縣虎欣家庭農場負責人嚴虎說。
“我們鎮所有的農田都要種兩季以上。”代林說,通過推廣套種、間種、復種等模式,重點發展糧蔬、稻魚、稻蝦等生產,提高復種指數,努力實現千斤糧、萬元錢,扎緊“米袋子”的同時,又充實“錢袋子”。
“能賺錢,大家就愿意種。”嚴虎為記者算了一筆賬,旱地種玉米套大豆,一畝地能種2000株甜糯玉米,正常情況下可收獲1000公斤左右,毛利潤3000元。大豆可以收700公斤,賣毛豆毛利潤在2500元上下。剩下品相不佳的玉米和秸稈,會賣掉做青貯飼料,每畝能賣800元。
“收了玉米之后,根據市場行情,我們會種一季蔬菜,都是訂單農業。”嚴虎望向不遠處的小蔥苗說,還有各種惠農補貼的支持。
正在挑揀毛豆的村民。 王若曄 攝
村民“錢袋子”同樣鼓了起來。“不僅有土地流轉費用,還能在附近工作。”在虎欣家庭農場,員工王?;鄱自诘厣弦贿吿暨x著毛豆,一邊抬頭擺起家常。
為提升農戶種糧積極性,井研縣出臺了發展糧油生產十條措施,對騰退低效經果林、撂荒地復耕種糧、擴種大豆等予以補貼:對騰退低效經果林種糧的每畝補貼300元,撂荒地復耕種糧的每畝補貼120元,擴種大豆的每畝補助150元。
記者手記
每個人都在用行動守護腳下這片土地
守住“耕”基,鄉鎮是政策落實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耕地保護的“第一公里”。因此,記者決定前往一個產糧大鎮看看。
在茫溪河邊,綠毯般的稻田開闊。“這只是局部,更美的要從空中看。”一旁的王村鎮副鎮長代林,拿出手機打開航拍視頻。視頻里,沿著茫溪河,耕地集中連片,鋪就一幅田園畫卷。
這樣美麗畫卷的背后,匯聚了眾多耕地保護的力量。行走在王村鎮,記者能深切感受到,從各級政府部門,到村級田長、網格員、種糧人、村民,對耕地的“呵護”和熱愛。
平時話不多,說起保護耕地就打開話匣子的村級田長羅柱銀,一雙布鞋、一頂草帽,經常陪伴他奔走在田間地頭。他說,在這片土地長大,守護好是自己的責任。種糧大戶喬幸福則用現代種植技術,帶動村民發展現代化農業,讓田野在四季展現不同的美麗風景。鎮上的工作人員薛偉宏,則用無人機記錄下田園風光……每個人都在用行動,守護腳下這片土地。
“之前打造農耕文化,大家一致選了五谷四季為主題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。”代林說,其中冬藏就是“藏糧于地”“藏糧于技”“藏富于民”,這是大家的美好愿景,也是努力的方向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