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觀察丨聚焦新技術新機制 為荒漠化治理找突破口|今日熱門
四川在線記者 王培哲
目前,我省存在荒漠化現象的地區約152.83萬公頃,占全省幅員面積的3.14%。這部分荒漠化土地應該如何治理?近日,記者采訪了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研所所長鄢武先。
加大新技術和新機制在荒漠化治理中的應用
【資料圖】
“近年來我們加大科技推廣應用力度,選育并推廣了披堿草、鵝觀草、黑麥草、老芒麥等優良牧草品種,配合現有的林業、畜牧實用技術,基本解決了沙地林草植被恢復的技術問題,但要實現生產最大化,還要讓‘最后一公里’更通暢。”鄢武先坦言,由于修復項目一般由第三方單位施工,所以在最新技術的使用上還不夠“及時”,其中包括兩個原因:一是施工單位對于既有技術的實施更有把握,希望降低實施風險;二是施工單位不了解最新技術進展。
為此,他建議,圍繞荒漠化治理,組織成立行業或技術協會,通過培訓、講座、交流等形式,消除“信息不對稱”,幫助荒漠化治理的最新技術走出實驗室。
解決技術,還要理清機制。目前川西北不少地方成立了造林專業合作社,這些合作社的主體是當地農牧民,通過評議的方式參與生態治理工程,從而增加生態收入。鄢武先認為,可以在評議的基礎上,增加更多參與生態治理工程的途徑,擴大農牧民收入來源,“這也需要林草部門牽頭,提高專業合作社的專業水平。”
他還建議,荒漠化問題較為突出的區域,可以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對企業提出生態治理要求,“比如能源企業,在享受當地特有資源稟賦的同時,也應該拿出資金參與生態修復,目前國內一些省份已經開始這類試點,取得了不錯的成果。”
林草碳匯也被視作是荒漠化治理的突破口之一。在荒漠化區域開展綠化造林,土壤中的有機和無機碳均得到有效增加,增強碳匯功能的同時,也可為富民增收創造潛力。
探索符合川西北特色的荒漠化治理新模式
“荒漠化治理重點,包括既有治理成果鞏固和關鍵難點突破兩部分。”鄢武先告訴記者,治理重度荒漠化土地,從項目開始到取得成果,需要超過20年時間;中度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周期也在10到15年。
若爾蓋國家公園的創建,打開了荒漠化治理的“新局面”。“我們在參與編制國家公園創建方案的時候,就考慮到了川西北荒漠化治理任務。”鄢武先認為,創建國家公園,給川西北荒漠化治理工程增加了一個“硬性約束”,就是必須探索出一條符合川西北特色的新發展模式。
“新”主要體現在項目內容新、治理模式新、認識水平新三個方面。
新的項目內容,不再局限于荒漠化治理本身,還要將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考慮進去。“目前主要采用生態護林(草)員、造林專合社等形式解決養護難題,從長遠看,還需要探索更多形式,一方面降低周邊社區參與治理項目的門檻,另一方面鼓勵更多社會組織對照國家公園創建需求,因地制宜創造更多公益性崗位。”
新的治理模式,需要將項目“連點成線”“以線帶面”。“過去我們總是就項目談項目,而國家公園是一個開放空間,要求我們打開思路,將不同的項目聯接起來,形成保護網,提高綜合治理能力。”
新的認識水平則要求提高宣傳科普力度,增強荒漠化區域周邊農牧民的防治意識。“從目前取得的成果看,主動將‘超載’的牲畜‘降’下來,不僅不會影響收入,還會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,要把這筆賬給周邊農牧民算清楚。”鄢武先認為。
標簽: